提灯洒爱四十载——记梅桂萍副校长(一)

来源: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-卫生健康学院

时间: 2021-02-03 22:59

厚厚的《现代护理管理流程与规范》教材上你能看到她:本书第一作者;在抗击非典的没有硝烟战场上你能看到她:带领护理小组接收首例“非典”病人;在抗冰救灾的一线你也能看到她:带领医疗队第一个到达火车站服务滞留旅客……

但在抗灾救灾表彰大会上,她作为被表彰的先进个人却缺席了;在丈夫住进重症监护病房、母亲因骨折住院时,她却因执行任务离开了……在人生的无数次选择中,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护理部原主任梅桂萍,模范践行着一名军中白衣天使的使命:从护士到护士长、护理部主任,再到退出领导职务当主任护师,42年大爱洒满了她的从医路。

梅桂萍照片1.jpg

梅桂萍(左二)与患者交流


把每次护理当成战斗

2008年3月25日,广东省抗冰救灾表彰大会在广东省委礼堂召开。作为被表彰的先进个人,梅桂萍此刻却躺在医院病床上,准备再一次接受膝关节修复手术。

镜头回到2008年春运期间的广州火车站。雨雪冰冻灾害突袭,车站一夜之间滞留10万余名旅客。情况紧急,梅桂萍接到命令后带领医疗队第一个进驻火车站展开医疗救助,这距她走下手术台还不到半个月。

天寒地冻,她带病连续11个夜晚坚守在现场,送医送药,开展心理疏导、咨询服务,为滞留旅客送温暖。医疗队先后组织救助了1.4万名群众,后送近200人,收治50多名病人。

连续的劳累,让梅桂萍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。这个老毛病,源于那场保卫祖国边疆的战火,作为护理能手的梅桂萍主动参加野战医疗队。在一次运送伤员中,卡车突然颠簸使躺着伤员的担架从车尾滑落下来,眼看就要摔到地上。梅桂萍一个箭步冲过去,用后背死死顶住担架,巨大的冲击力将她推倒,腰部严重挫伤,从此落下了腰疼的病根。在战斗前线,她先后救护了近2000名伤员。

几年前的一个深夜,时任急诊科护士长的梅桂萍下班刚回家,就听到阵阵警笛声,她立即转身往科里跑。一场爆炸事故突如其来,她报告上级后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接回几十名伤员回院救治,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
2002年12月底,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接收了首例“非典”病人,梅桂萍亲自为其插管、接呼吸机、吸痰。随后,她又受命带领医护人员不到24小时就组建起一个28张床位的隔离病区。而这时,她丈夫突发心脏病住进了重症监护病房,母亲也骨折住院。梅桂萍没有时间陪护亲人,在“非典”病房坚守了4个月,直到病人出院。

把每个护理对象当亲人

“南丁格尔被人们称为‘提灯女神’。她每个夜晚手执风灯巡视,给伤者带来温暖,我们要继承南丁格尔精神,就要把患者当亲人,用真情和爱做灯,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光明。”记者采访时,正好赶上医院护士业务培训,梅桂萍的授课赢得了热烈掌声。

在梅桂萍的生命里,“护理”两个字不是一份工作,而是神圣的事业,是把患者当亲人、为他们解除病痛的崇高追求。

2003年以来,梅桂萍连续三届当选为广东省人大代表。在走访贫困地区时她看到,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家庭条件无力治疗。为此,梅桂萍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交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的议案,并利用医院心脏外科张卫达团队的技术优势,大力推动“大爱救心”慈善医疗救助活动。2006年以来,该院“大爱救心”活动先后救治近5000名贫困患儿,成功率超过98%,减免医疗费用近亿元。

用爱点燃服务创新火花

2012年8月,梅桂萍在骨科医院查房时,看到一名老年患者呆呆地望着窗外,就主动上前聊天,结果发现老人因不想拖累儿女竟有了轻生念头。最后,在梅桂萍的心理疏导下,这名患者以愉快心情积极配合治疗,3个月后便康复出院了。

梳理几十年的护理经验,梅桂萍发现护理不是简单的打打针、换换药,服务态度、对患者心理的关怀、就医环境等因素也十分重要。她针对一些患者因生病出现的恐惧、焦虑和抑郁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,积极创新护理模式,将心理干预纳入护理范畴,让患者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,能够尽快调整心态恢复信心。

“有了对患者的爱心,工作就会迸发出创新火花。”梅桂萍率先提出建立创面室,抽调技术精湛的护士集中为患者换药,患者不仅可以享受到一站式温馨服务,而且还能对伴有痛风、糖尿病等病症的特殊病患进行专业护理,促进了患者康复。

梅桂萍倡导各科室根据服务对象创新服务内容:骨科病房设计了适合不同创伤的病号服,解决了病人的穿衣难题;儿科应用静脉留置针、肿瘤科应用静脉导管,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;妇科开展了孕产妇健康指导和婴儿抚触、游泳等项目,得到患者的好评。

在梅桂萍和战友们的努力下,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被总部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单位,3个科室被评为全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,1个科室被评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。

注:梅桂萍主任护师于2020年7月入职华夏,受聘为副校长。

扫描二维码 分享本页